王克霞副教授解读沂蒙精神 魏孟吉 摄影
5月17日,学院机关党支部联合化学工程系党支部和生物工程与技术中心党支部组织主题党课学习,邀请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克霞副教授。王克霞副教授讲授的党课题为“浅谈沂蒙精神”,从沂蒙精神的形成及内涵、沂蒙精神的体现及特征、新时期继续发扬沂蒙精神三个方面就“沂蒙精神”进行了解读。
党课中,王克霞老师首先通过区别解释“沂蒙山区”、“沂蒙革命根据地”和“沂蒙精神”三个不同概念,引申出了沂蒙精神的内涵和形成历程。她开门见山的点明,沂蒙精神可以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十六个字。沂蒙精神是在沂蒙山区这片红色热土上形成的沂蒙红色文化和这种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沂蒙精神孕育和诞生于革命战争年代,发展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完善于改革开放时期。
沂蒙精神主要体现在“爱党爱军的政治立场”和“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两大方面。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不屈不挠、同仇敌忾杀敌,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全力支持根据地的建设,毫无保留的“义无反顾跟党走”;沂蒙人民踊跃报名参军、全心全意支前,越是形势严峻时、越是危难关头时,越是“无比热爱人民军队”。这充分体现了沂蒙人民“爱党爱军的政治立场”。在长期艰苦的革命环境中,沂蒙人民涌现出了以“沂蒙母亲王换于”为代表的舍亲生养育革命后代的母亲群体、用乳汁救助伤员的嫂子群体、全力以赴拥军支前的姐妹群体。这充分体现了沂蒙人民“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沂蒙精神特征,一是地域特色明显,鲁文化的“忠孝”和齐文化的“务实”共同构成了其历史品格;二是相比较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其人民主体性更加明显。三是其无私奉献的品格尤为凸显。
在革命年代锻造出的沂蒙精神,至今仍能栩栩生辉,成为党和国家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被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肯定。沂蒙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一个真实告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沂蒙精神体现在“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的鱼水情深的党群关系,继承和发扬沂蒙精神,是实践新时期党群观的重要体现,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我党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据悉,学院机关党支部本学期计划以“沂蒙精神”为主线,结合“建军90周年”主题,预先学习、实践参观、总结提高,分三个阶段开展系列组织活动,并将活动打造成基层组织生活“精品”。本次党课,即为活动的“预先学习”阶段,支部已经计划于下月上旬赴沂蒙革命根据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结束后,于“八一建军节”前夕,结合其他形式,进行总结交流,进一步提升提高、巩固活动效果。另据悉,“沂蒙精神”系列活动的组织,也旨在贯彻落实学校组织部《关于开展校外党员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通知要求。在实践活动前组织预先学习,使支部党员带着问题实践、带着思考实践。在实践活动后,将亲身体会和总结交流有机结合起来。学习、实践、思考、提高,贯穿活动始终,确保每一名党员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受教育,在教育中成长进步,确保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王克霞副教授,2004年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后来我校工作。2007年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博士学位。主讲课程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等。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重大问题等。